从追着契丹打到被契丹追着砍,赵匡胤真的好后悔:让文官管军队!

栏目分类从追着契丹打到被契丹追着砍,赵匡胤真的好后悔:让文官管军队!

你的位置:迅游娱乐平台客户端 > 新闻动态 >

从追着契丹打到被契丹追着砍,赵匡胤真的好后悔:让文官管军队!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21:04    点击次数:165
前言

岐沟关外,尸骸遍野。一场大战后,契丹骑兵足足砍了几十里长的人头。这支被屠戮的北宋军队,居然是当年横扫天下的宣武军后裔。

五十年前,他们的祖辈能在野战中围歼天下第一骑兵李克用。五十年后,他们却被契丹人追着砍,连还手的勇气都没有。

这支军队,是如何从"战神"跌落成"车夫"的?

一个惊人的事实是:北宋为了防止兵变,居然把不懂带兵的文官塞进了军队。这些书呆子不仅大权在握,还成天指手画脚,教将军怎么打仗。

这种操作,简直就是把汉堡放进臭豆腐里蘸酱油。

一将功成万骨枯:五代猛将是如何炼成的?

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,在新城遇到契丹前锋万余骑兵时,二话不说就带着5000骑兵冲了上去。这种近乎找死的打法,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称得上是疯子行为。

李存勖

展开剩余94%

可在晚唐五代,这种疯狂的战斗风格却屡见不鲜。像李克用父子这样的武将,打仗时从不讲究兵法谋略,基本就是看到敌人就干。

这帮疯子是怎么练出来的?

说到底是环境造就英雄。晚唐藩镇割据,天下四分五裂,大小军阀逾二十,几乎无处不战、无日不战。在这种你死我活的环境下,不是你杀人,就是人杀你。

拿魏博镇来说,短短30年就被屠过三次半。唐天祐三年,朱温在魏博蹲了半年,临走前砍了8000魏博精锐的脑袋。后唐天成元年,齐州防御使安审通把哗变的银枪效节军"尽屠之"。到了清泰年间,枢密使范延光又把作乱的七支魏博军"俱诛之"。

活在这种动不动就被屠军的环境里,不疯魔才怪。

更要命的是,那时候的大头兵可不是后来宋军那种软脚虾。因为是募兵制,各藩镇的士兵基本都是本地人,谁敢动他们的妻儿老小试试?别说是节度使,就算皇帝也不敢乱来。

这种环境下练出来的将领,不是变态也得变态。史书上记载,朱温荒淫,李克用偏执,李存勖爱唱戏。像什么王珙喜欢收藏人头,刘仁恭热衷收集美女,钱镠酷爱人体解剖,王继勋要是哪天不抢个民女回家就睡不着觉,都是常见的精神问题。

可就是这帮精神病人,却练就了一身超强的战斗力。

就拿朱温的汴州军来说,这支以步兵为主的部队,居然能在野战中包围并歼灭李克用的骑兵。这种战绩放在任何一个时代,都堪称奇迹。

为啥能这么猛?因为那时候的军队都是"立户胜虎,乡畔似狼,离家如豚"。在自己的地盘上能把契丹人打得满地找牙,可一旦离开老家,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猪仔。

这种状态下,军队战斗力再强也成不了气候。朱温想削藩,结果被群殴;李存勖想统一,结果被内讧。最后活活把自己这帮猛将玩死了,便宜了后来的赵匡胤。

朱温

这种疯狂的战斗力,就像高烧40度的病人爆发出的潜力。看着是很猛,可这种状态根本就维持不了多久,迟早得完蛋。

所以当契丹人在后晋时期卷土重来,已经没有李克用父子那样的猛将来阻挡了。等到北宋建立时,朱温和李存勖留下的这批精兵,早就在内斗中打光了。

剩下的不是老弱病残,就是一心想着发财享乐的二代们。这帮人还能打仗?也就只配当当"高粱河车神"了。

从"战神"到"车夫":军队堕落的秘密

北宋禁军最强的时候,能让契丹游骑闻风丧胆。可在岐沟关一战,面对辽军的骚扰,仅一天工夫就全线崩溃,被人家收割了几十里地的人头。

这帮怂包,可都是当年宣武军的后代。要知道在朱温手下时,宣武军可是牛得很。两条腿的步兵能追着四条腿的骑兵打,把号称西楚霸王再世的李克用打得满地找牙。

李克用

同样一支军队,咋就差这么多?

说到底是和平年代的通病。不是只有北宋这样,历朝历代都这德行。开国时的关中府兵能打遍天下,可到安史之乱时就变成了软脚虾。安史之乱后的河北军能让朝廷头疼,可到晚唐就成了朱温和李克用的专用马桶。

这种军队堕落,背后有大把的小秘密。

先说招兵。募兵制下,当兵就是个高危职业。谁愿意干这活?不是混不下去的,就是想混出头的亡命徒。这帮人不要命,所以能打仗。可一旦战乱平息,谁还愿意当亡命徒?都想着安安稳稳过日子。

柴荣对禁军的评价简直一针见血:"宿卫之士,累朝相承,务求姑息,不欲简阅,恐伤人情,由是嬴老者居多;但骄蹇不用命,实不可用,每遇大敌,不走即降。"

再说训练。打仗时练兵容易,全是实战。可和平年代练兵,那就是在演戏。有个笑话:某将领带兵打仗,发现士兵不会列阵。他问教官:"你不是每天都在操练吗?"教官说:"报告将军,那是演习!"

还有待遇问题。战乱年代当兵能抢,升官快还风光。可太平盛世当兵能干啥?就剩下个死工资。李克用手下的兵,打赢了能分到大把金银。北宋禁军呢?一个月就那么几贯钱,还得看赵官家脸色。

最要命的是带兵的人也变了。从朱温、李克用到赵匡胤,一代不如一代。朱温打仗靠拼命,李克用打仗靠莽,到了赵光义这儿倒好,打仗靠跑。

赵匡胤

有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。朱温当年收编梁军时,对那些不愿投降的将领说:"汝辈皆河南人,何苦死节?"这话听着不咋地,但起码还知道军队要讲忠义。等赵匡胤黄袍加身,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啥?"诸位兄弟,跟着我有肉吃。"

这就是差距。一个把士兵当兄弟,一个把兄弟当狗子。你说这军队能不堕落吗?

更绝的是,北宋为了防止兵变,把文官放到了军队里。这帮书呆子懂个屁的带兵!可他们偏偏手握大权,军队里但凡有点血性的将领都被他们整治得服服帖帖。

当然,这也不能全怪赵家兄弟。他们也是被逼的。朱温、李存勖都是开国英主,最后还不是被自己的军队给坑了?所以赵匡胤才会说:"我宁愿把江山交给文官,也不能让武将把持朝政。"

到头来,军队烂了,国家也就完了。辽国南下,西夏侵边,金人入侵,北宋就没赢过。靖康之耻时,连汴京城都被人家给端了。

那个曾经能让契丹皇帝吓死的民族,最后却被女真人骑在脖子上摩擦。这是宋朝的悲哀。

当兵不如种地:武人地位的跌宕起伏

要说地位落差,莫过于五代到北宋时期的武人了。一代人都没过去,武人就从人上人变成了人下人。

就拿藩镇节度使来说。晚唐时期,这帮人在自家地盘上比皇帝还横。安重荣在镇州当刺史,虽然是个不识字的粟特人,可审案子时直接玩起了射箭断案。案子怎么判?老安看不惯谁,一箭就射死谁,比包青天都干脆。

这事要换到北宋,怕是要杀头的大罪。可在晚唐,不光没人敢说三道四,反而都说安青天判案明察秋毫。

为啥武人能这么横?因为那会儿当兵就是个香饽饽的职业。

先说待遇,一般藩镇的士兵月饷都在三四贯钱左右。这是什么概念?当时一石米才值两百文钱,一贯是一千文。也就是说,当兵一个月的工资能买十五石米。这要换算成今天的物价,月薪怕是得上万。

再说地位。那时候的士兵都是本地人,不光自己能打仗,全家都能打仗。谁要是敢欺负军人家属,那就是在找死。就连节度使都得小心伺候着,生怕哪天士兵们不高兴了来个哗变。

最重要的是出路。只要肯拼命,从小兵升到将军那是分分钟的事。像李克用手下的李嗣源,原本就是个放羊娃,因为打仗勇猛被收为养子,最后居然当上了皇帝。

李嗣源

可到了北宋,这一切都变了。

先说工资,禁军的月饷还不到两贯钱,比五代时期足足少了一半还多。这就罢了,还经常克扣军饷。赵匡胤当皇帝后,第一件事就是把军饷降了一半,美其名曰"与民休息"。

赵匡胤

地位就更惨了。北宋把文官派到军队里当监军,啥都得听文官的。将领们连吃饭都得看文官脸色,稍有不对付就是一顿参奏。

赵光义当政后更绝,直接把军队交给太监管。你说太监懂个屁的带兵?可人家偏偏大权在握。将军们见了太监,还得恭恭敬敬地叫声"公公"。

升迁?做梦去吧!北宋重文轻武,但凡有点本事的武将,不是被打压就是被排挤。像岳飞这样的名将,在五代时期早就当皇帝了,可在北宋却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。

这种状况下,但凡有点出息的年轻人,谁还愿意当兵?不是混不下去的,就是实在走投无路的。军队里都是这号人,能打仗才怪。

有个细节最能说明问题。五代时期的将领见了敌人就冲,恨不得光膀子上阵单挑。可北宋的将领呢?见了敌人先跑为上,能跑多远跑多远。这不是怂,这叫"保护性撤退"。

更讽刺的是,北宋把这种怂叫做"谋略"。赵光义在高粱河吃了契丹人两箭,愣是被吹成了"神机妙算"。这要搁在五代,早被人骂成狗了。

所以北宋为啥打不过契丹?不是士兵不行,而是把当兵的都给憋屈死了。那些有血性的将领,要么被文官整死,要么被太监整死,要么干脆躲起来不出头。

到最后,能在北宋军队里混出头的,不是会拍马屁的,就是会溜须拍马的。这帮人能打仗才怪!

有人说这是历史的进步,从野蛮走向文明。可问题是,当兵的连起码的尊严都没有了,这算哪门子的进步?

削藩还是削自己:朱温和李存勖的教训

说起削藩,谁都知道唐太宗是祖师爷级的人物。可真要论起手段狠辣,朱温和李存勖才是行家里手。这俩位可倒了八辈子血霉,把自己都给削没了。

朱温刚当上皇帝时,也是雄心壮志。看着手底下这帮藩镇不听话,他就琢磨着要削他们的权。可这事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

朱温

拿泰宁镇来说。朱温想吞并这个小藩镇,结果倒好,平卢、武宁等镇二话不说就跟他干起来了。这帮人平时打得你死我活,一见朱温要削藩,立马就抱团了。

更绝的是,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凤翔、龙剑等藩镇都跑来掺和。有兵的出兵,有钱的出钱,实在够不着的也得吆喝几嗓子。

朱温打了十年,累得跟狗似的,结果就拿下这么个小地方。这把他给整不会了:这帮兔崽子平时不是挺能打的吗?怎么一到老子这儿就这么团结?

其实道理很简单。那会儿的藩镇就跟看家狗似的,你打我一下,我还你一口。可要是谁想把狗打死,那所有的狗都得跟你拼命。

朱温气不过,开始对收编的藩镇军队下狠手。但凡有点不听话的,直接就砍。像魏博军,一次就给砍了8000人。

可他没想明白一个问题:砍完了这些刺头,剩下的兵还能打仗吗?

到最后朱温自己都绝望了。与其天天操心这帮不省心的玩意儿,还不如找儿媳妇玩耍去。结果倒好,玩着玩着就让儿子给宰了。

李存勖更惨。他爹李克用留下一帮能打仗的兄弟,个个都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猛将。可李存勖登基后,非要削这帮人的权。

结果可想而知。兴教门之变,李存勖死在自己兄弟手里。他那些堂兄弟、表兄弟、义兄弟打了近十年的内战,把晋军祖传的精兵都给打光了。

最后便宜了谁?石敬瑭。这孙子一看晋军打成这德行,立马就勾结契丹人,把后唐给灭了。

这两位的教训告诉我们啥?削藩不是不行,但得看清形势。

那会儿的军队都是老班底,跟着主帅出生入死好几十年。你说削就削,不是找死吗?这帮人可不是太监,能任你揉圆搓扁。

再说了,就算你把这些刺头都砍了,剩下的孬兵能保住你的江山?

朱温和李存勖都是一代枭雄,打仗比赵匡胤强多了。可他俩偏偏死在削藩上,赵匡胤反而成功了。这是为啥?

因为赵匡胤赶上好时候了。等他登基时,晚唐五代那帮猛将早就打光了。剩下的不是老弱病残,就是贪生怕死的二代们。

这帮人,你还用得着削吗?一杯酒的事。

所以后来赵匡胤常说:"我宁愿把江山交给文官,也不能让武将把持朝政。"这话听着像是教训,其实是马后炮。要是让他碰上朱温、李存勖那会儿的武将,他哪有机会说这话?

这就跟办企业似的。创业期必须靠一帮能打仗的兄弟,可到了上市阶段,就得讲究规范化管理。你非要在创业期就玩规范,那不是找死吗?

文官治军的阴影:北宋军改失败之谜

说起北宋的军队改革,最绝的是把文官派到军队里当监军。这帮成天捧着四书五经的书呆子,懂个屁的带兵?

可偏偏就是这帮人,在军队里大权在握。将军们别说打仗了,就连吃饭都得看文官的脸色。稍有不对付,分分钟给你写个奏折告到皇帝那去。

为啥会这样?这得从赵匡胤说起。

赵匡胤黄袍加身后,最担心的就是军队哗变。开玩笑,他自己就是靠兵变上位的,能不怕吗?所以他想出个绝招:把文官塞进军队。

这招看着挺高明。文官不会打仗,自然掀不起风浪。而且文官最会写奏折,军队里但凡有点风吹草动,立马就能报到皇帝耳朵里。

可问题来了。文官是不敢造反,可他们也把军队给整废了。

有个将领说过一句大实话:"将军动则得咎,坐则获罪。"意思是说,打仗吧,输了要掉脑袋,赢了要被文官参奏说你贪功冒进;不打吧,又要被骂成懦夫。

这帮文官到底能多离谱?说个笑话:有次打仗,一个将军想出奇兵偷袭敌人,结果被监军给拦住了。为啥?因为按照兵法,这会儿还没到出兵的时辰。

你说这仗还怎么打?

更绝的是,这帮文官还喜欢指手画脚。明明自己连马都骑不好,偏偏要教将军怎么打仗。岳飞就吃过这种亏,被文官耽误了好几次战机。

有人说这是无奈之举。北宋要是不这么干,军队就会造反。这话听着有道理,可细想不对劲。

且不说文官治军是不是真能防止兵变。就算能防住,可把军队搞废了,这不是饮鸩止渴吗?

再说了,军队要是真想造反,文官能拦得住?赵匡胤自己就是个例子。他造反那会儿,文官们不也是屁都没放一个?

其实北宋军改最大的问题,是把军队当成了敌人。

想想也是够可笑的。一个国家的军队,不是用来保家卫国的,而是用来防着的。这不是把车当成了马,把马当成了贼吗?

柴荣临死前说过一句话:"中国之事,悉以委卿。但军旅之事,不可专委书生。"柴荣是五代最后一个能打仗的皇帝,他太懂文官治军的弊端了。可惜赵匡胤没听进去。

赵匡胤以为,只要文官能管住军队,天下就太平了。可他没想到,被文官管住的军队,连仗都打不了了。

到最后闹出多大笑话?辽国南下,西夏侵边,金人入侵,北宋就没赢过。靖康之耻时,连皇帝都被人家给掳走了。

有人说这是文明对野蛮的无奈。放屁!人家金人野蛮吗?人家就是会打仗。你非要把会打仗的当成野蛮,那不是自己找抽吗?

五代那会儿的军队是有问题,动不动就哗变,动不动就造反。可那时候好歹还有血性,好歹还知道为国家拼命。

到了北宋,倒好,把军队管得服服帖帖的,可也把军人的血性给管没了。

这就跟养狗似的。你要是把狗管得太严,它连狗都不像了,还指望它替你看家?

你觉得,北宋的文官治军之策,到底是明智之举,还是饮鸩止渴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。

参考文献: 《资治通鉴》- 司马光 《旧五代史》- 薛居正 《新五代史》- 欧阳修 《宋史》- 脱脱 《五代史记正义》- 王钦若 《武经总要》- 曾公亮 发布于:山东省